一
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嗎?”
這是松下幸之助在招人的時候必定會問的一個問題。
幸運,就是一種難得的好事情,竟然意外地發(fā)生了。
而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我,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——“Yes”。
因為依據(jù)過往的經(jīng)驗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身邊總是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卻又合乎情理的好事發(fā)生。
不過,似乎每個人對于幸運的感知是不一樣的。
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高中的時候,主人公的一個同學在上學的路上發(fā)生車禍而失去了右腿。那個時候,他心里非常矛盾,不知道要不要去看這個同學,因為在他看來,面對如此的不幸,他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來安慰同學。
過了很多年之后,他還是和幾個老同學一起去了他家。讓他驚訝的是,同學的狀態(tài)并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——沮喪,消沉,反而是拄著拐杖,笑盈盈地帶著他們參觀他最近的畫作和廣告設(shè)計圖。
他的同學說:“當發(fā)生車禍的時候,我以為自己會死掉;在醫(yī)院治療的時候,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只能躺在床上了;出院之后,我以為自己沒有辦法再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……不過現(xiàn)在,我依然好好地活著,還有健康的左腿,而且我的設(shè)計師夢想也并沒有中止,非常感謝,我依然還幸運地擁有著整個世界?!?/p>
故事里的主人公選擇了一種不幸的感知方式,他認為發(fā)生這樣一場車禍,就等于把一個人給毀了,而出車禍的同學選擇的卻是一種反證自己幸運的感知方式,結(jié)果他的生活不斷在證明著他的幸運。
其實,幸與不幸,不過是你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感知方式。
就像愛問別人幸不幸運的松下幸之助,在他看來,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,他就會把這種對不幸的感知帶入到組織中來,通過他的言行舉止不斷地去找到證明自己不幸運的證據(jù)。
反過來,一個始終認為自己的幸運的人,他往往就會習慣于在工作生活中搜尋證明自己幸運的事情。
二
幸運的發(fā)生,看似意外,卻又感覺有跡可循。
周圍存在的客觀世界,在我們眼里并不客觀,反而是夾雜著我們的想法,觀念和感覺,這些背后的信念往往都是主觀的,依賴于我們頭腦中的一套認知框架。
這就是一種『框架效應』,讓我們根據(jù)自己的感知偏好,選擇性地接納事實,選擇性地看到我們框架里認可的東西。
所以,對幸運的不同感知,其實就是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認知框架。
這么說來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副有色眼鏡在看這個世界,過濾掉自己認知框架里不支持的東西,只留存那些我們認同的部分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,如果你準備下周出發(fā)去北京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網(wǎng)上到處都有與北京相關(guān)的信息,周圍朋友同事間的很多話題也和北京有關(guān)系。事實上,與北京相關(guān)的信息一直都是這么多,只不過當你在『認知框架』里添加了“北京”這個關(guān)鍵字之后,你就有了一種主動感知“北京”的意識,而這種意識會像雷達一樣,自發(fā)地尋找到有關(guān)“北京”的訊息,忽略其他信息。
面對同一個事實,幸運或者不幸,取決于我們所選擇的那個『認知框架』。
就像沙漠中兩個迷路的人,都只剩了半瓶水。
一個人說 ,慘啦,只剩半瓶水了。
另一個人說,太好了!還有半瓶水!
結(jié)果,前一個人倒在了離水源僅有幾百米的地方,而后一個人憑著半瓶水走出了沙漠。
當你選擇了一個“自己是幸運的”這樣一種認知框架,你的意識就自然會去搜尋那些與幸運相關(guān)的事實,并且自動忽略那些讓人沮喪悲觀的不幸。
這時候的你被一種『幸運的認知框架』裹挾著,你的思維和行動會發(fā)生變化,而這些變化又會強化你的認知,讓你在無意識中去做好那些與幸運有關(guān)的事情。
科學地說,幸運就是一個概率問題。但是,如果你選擇相信自己是幸運的,那你付出的努力,思考的深度和廣度,比起沒有這種信念的人,就會有很大不同,而成功的可能性(所謂的概率)也就大大高于不相信自己幸運的人。
幸與不幸,也許只是一念之差,但結(jié)果卻大相徑庭。
三
既然『框架效應』的力量如此強大,那是不是只要相信自己是幸運的,那就必然得到幸運的結(jié)果呢?當然不是!
有句話叫“越努力越幸運”,它其實是有著非??茖W的邏輯道理的。
你身邊肯定有過這樣的同學或朋友,每天和我們做的事情大體上也差不多,不過他們每天總是愿意花點時間去背幾個單詞,看幾頁書,健身一會,學習一個新東西。這樣的努力在我們看來微乎其微,微小到我們常常不屑于做,甚至完全不覺得他們做了這點事情就會比我們厲害。
結(jié)果有一天,你發(fā)現(xiàn)這個身邊的人突然就比我們厲害了,或是進了一家更好的公司,或是自己獨立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。這時候,我們才意識到了差距,但卻只能自我安慰地回應一句——“沒想到他這么走運!”
細究下去,這種出其不意的巨大差距,意料之外的他人之幸,卻正是那些細微到不值一提的努力所持續(xù)構(gòu)筑的。
這背后其實是有著深刻的科學原理的——
前提條件:假設(shè)一個人的初始價值是1
如果一個人每天比昨天進步1%,那365天之后,他的價值就是1.01^365 = 37.8
?。? + 0.01)的365次方
如果一個人每天比昨天退步1%,那365天之后,他的價值就是0.99^365 = 0.03
(1 - 0.01)的365次方
多么可怕的比較,如果把進步增長率換成2%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差距更大。
這背后就是復利的力量,而這也是“越努力越幸運”的科學解釋。想要越幸運,不僅僅需要努力,還需要持續(xù)的努力,而這種持續(xù)性,反映了一個人是否有堅持的決心和耐心的品格。
生活其實很簡單,要么你一直持續(xù)成長,正向復利讓你越來越厲害,結(jié)果自然會收獲意外的好運;要么你停滯不前,甚至成長倒退,那負向復利會讓你越來越平庸,也越來越不幸。
4.
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Richard Wiseman,花了十余年時間研究幸運與人類行為的關(guān)聯(lián)。
他在其出版的著作《幸運要素》(《The Luck Factor》)里談到了許多與幸運相關(guān)的自身行為和處理模式,他認為:“幸運不是魔法,也不是上帝賜予的禮物。幸運與否,是由你的思想和行為指向決定的”。他認為概率的因素占了約10%,其余的90%的幸運因素均取決于自身。
他還曾說,幸運的人,他們醒覺,他們靈敏,他們不吝嗇嘗試,他們更歡迎機會和新鮮事物的出現(xiàn)和發(fā)生。如果幸運就是正確的時間出現(xiàn)在正確的地方,或是在正確的地方做了正確的事情,那么所謂正確——都是取決于思想和行為是否在一個謂之“正確”的領(lǐng)域里。
根據(jù)Richard Wiseman的研究,運氣好的人往往有如下三個性格特征:
外向:這種外向,指的是一種積極主動地與外界交流,善于捕捉和尋找到新的訊息和機會。所以,我們可以在平時多參加一些新的活動,體驗一些新的事物,即使是內(nèi)斂的人,也可以嘗試擴大自己與外界的交流圈。
開放:擁有這種性格的人,愿意嘗試新東西,甚至愿意打破原有認知框架,獲取新的思維高度。往往擁有開放性格的人,都擁有成長型人格,愿意不斷進步,而這也是“越努力越幸運”的基礎(chǔ)。
平和:這種性格的人不容易焦慮,緊張,能夠從容面對外界。而好運的人,恰恰也是那些沒有負面情緒,做事放松的人。
俗語說,性格決定命運。改變自己的性格并不容易,但卻并不是不可能。常常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,其實就可以一步一步地重塑我們的內(nèi)在性格,從而朝著『外向』,『開放』和『平和』的特質(zhì)靠攏。通過內(nèi)在品格的修煉來指導我們的思考和行動,那我們在生活中遇見幸運的概率要提高很多。
想要成為一個幸運的人,其實并不難。
首先你要選擇一種幸運的認知框架;
然后,你得要懂得“越努力越幸運”的本質(zhì);
而最后,記得持續(xù)培養(yǎng)自己的內(nèi)在品格。
還記得《阿甘正傳》片頭的那根羽毛,一直在空中飄舞,最后落在了阿甘的腳邊,隨后的是那句經(jīng)典臺詞——
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. 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ing to get.
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,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什么口味。
而我相信,幸運,也在那盒巧克力里。
在某天,某個瞬間,你拿起一顆,放到嘴里,然后,驚喜地會心一笑。